毛主席在看完《智取华山》这部电影后,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讲:“这帮人可是立了大功的,要是他们日子过得不容易,咱们得特别关照一下。”
彭德怀带着部队往西北方向进发。
1949年新年头一天,真的是个挺重要的日子。打这天起,中国历史的大方向彻底变了样。
蒋介石手下的部队在战场上一直往后退,为了争取点儿时间重新准备,蒋介石就发布了求和的消息,打算靠这个来扭转局面。
毛主席写的那些文章,对蒋介石来说,简直比百万大军压境还让他头疼。1949年1月21日那天,蒋介石不再当国民党总统了,而是让李宗仁临时顶替了一下。就这一个“代”字,明摆着李宗仁只是在前台露露脸,真正在背后掌权的还是蒋介石。
蒋介石那点小把戏,哪逃得过毛主席的火眼金睛。在《对当前局势的讲话》里头,毛主席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有的将士们提了个醒:
在咱们还没迎来真真正正的民主和平之前,你们可得一直使劲儿干,别有一丝一毫的松懈。对那些胆敢跳出来捣乱的反动派,咱们得下定决心,彻底铲除,一个不留。
在和南京政府商量事情的同时,为了能在全国打更大范围的仗,中央军委就听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话,在1月15号发了个通知,说以后各野战军的编号得按数字顺序来排。
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,从1949年2月1日开始,西北野战军就改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了。这时候,彭德怀成了第一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,张宗逊和赵寿山当上了副司令员,参谋长是阎揆要,政治部主任则是甘泗淇。他们手下有7个军,还有2个直接归他们管的骑兵师,加起来总共有15.5万多号人。
4月份的头一天,国民党那边的和平谈判团,头儿是张治中,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北平。跟咱们这边,周总理带着的共产党代表团,一块儿谈了差不多半个月。最后呢,他们商量出了一个让国家和平的协议。但是,等把这个协定送到南京政府那边,想让他们签字的时候,南京政府却不干了,说白了,就是蒋介石不答应。
这个结局,其实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心里早就有数了。南京政府不愿意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后,没过几天,4月21号,毛主席和朱老总就下令,让咱们军队向全国进发。
这道指令一出,各大野战军就朝着还没解放的南方和西北那些省份开拔,打响了最后一仗。
当西北野战军刚变成第一野战军那会儿,他们手头其实就只有15万多号人。与此同时,胡宗南在西北那边,还握着13个军、33个师,加起来大概17万人左右。要是光看人数,两边差得不算太多。不过要是真刀真枪干起来,胡宗南的部队还是要更厉害一些。
要是胡宗南跟青海的马步芳还有宁夏的马鸿逵那将近20万大军勾结到一起,那第一野战军能不能打赢,可就真没准儿了。
彭德怀还没动身呢,毛主席就先找上了他,直接说道:“太原那边打仗打到紧要关头了,眼看就要赢了,可向前同志身体不争气,病倒了。现在得赶紧找个人去顶上,继续指挥。彭德怀啊,我想来想去,还是得你去太原前线,接替向前同志,把仗指挥下去,你觉得咋样?”
彭德怀听完,脸一板,直接说:“主席,我去是没问题,不过得有个前提。”
毛主席听完先是呆了一下,然后笑着回应道:“这事儿可真够新鲜的,大家都知道彭大将军做事从不挑剔,这回居然要提条件了,这条件肯定不简单。行吧,你说说看,是啥条件。”
彭德怀直接说了:“向前同志继续当战役的总指挥,我呢,去给他搭把手。”毛主席一听彭德怀这要求,立马点头:“好,这个没问题,答应你。但要是碰到啥紧急情况,还是得靠你拿主意。太原战役一打完,周士第的第18兵团和杨得志的第19兵团,都归你第一野战军管,你可以带着他们去西北打仗。”
在彭德怀动身去西北打仗前,他先跑到太原前线,帮徐向前同志一起指挥打仗。
彭德怀到了太原前线,参加了一次总前委的扩大会。会上,他挺幽默地对大伙说:“我这次来太原,主要有两个目的。一来呢,是想跟各位学学,看看大家是怎么攻打太原的,取取经。二来呢,就是来带兵打仗的。”
关于调动18兵团和19兵团前往西北,加入第一野战军解放大片西北地区的计划,这事之前也就彭德怀和第一野战军几位头头心里有数,毛主席没跟其他人透露过。因此,当彭德怀这么一说,华北野战军的战友们当下有点懵。等彭德怀细细一解释,大伙儿这才恍然大悟。
接着,彭德怀在徐向前规划的太原战役大方向之上,进一步细化了安排,并且顺利指挥了这场战役的全面进攻。
4月24号那天,太原战役打完了,结果是我们干掉了国民党军13万5千人,这样一来,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老巢算是被我们给端了。
太原战役一打完,紧接着4月26号那天,毛主席瞅着大局势,就给徐向前、周士第发了电报,还跟彭德怀说了声:
18兵团和19兵团被划归到第一野战军旗下,之后他们的行动、整训以及补给等事项,都由彭德怀同志统一领导和安排。
接着,彭德怀遵照毛主席的命令,给第18兵团和第19兵团进行了快速的补给和训练。到了5月26日之后,他就带着队伍,往西边出发了。
根据彭德怀的安排,第18兵团的头儿周士第,他既是司令员也是政治委员,带着队伍从风陵渡过了黄河往西走,目标是陕西的关中地区。另一边,第19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和政治委员李志民的指挥下,也从禹门口过了黄河往西边进发,深入到了陕西的内部。
5月1号那天,毛主席把中原军区在陕南打仗的第19军,交给了彭德怀来带。从那时候起,彭德怀手下的第一野战军人数从15万涨到了35万,再加上西北的地方军,整个西北的军队加起来有40万人了。
智夺华山记以前,有那么一回,人们靠着聪明才智,成功拿下了华山。那时候,华山地势险峻,易守难攻,但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子韧劲,誓要把它拿下。于是,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对策,琢磨着怎么利用华山的地形,来个出其不意。商量来商量去,最后定了个巧妙的计划。一部分人负责吸引守军的注意,另一部分人则悄悄绕道,准备从背后突袭。计划一定,大家立刻行动起来。吸引注意的那拨人,故意弄出些动静,让守军误以为他们是主攻方向。而另一边,绕道的人马则趁着夜色,悄无声息地接近了华山。等时机一到,突袭的人马猛地发起攻击,守军根本没想到这一手,一时间乱了阵脚。而前面吸引注意的人马也趁机发动攻势,两面夹击之下,守军很快就败下阵来。就这样,靠着大家的智慧和勇气,华山被成功拿下。这场胜利,不仅彰显了人们的智慧,更鼓舞了士气,让大家都相信,只要有决心和智慧,再难的目标也能攻克。
彭德怀带着队伍到了西北战场后,可以说是把胡宗南的部队打得一直往后退。打完扶眉那仗,胡宗南就打算扔下关中平原,跑秦岭那边去。这时候,他把在关中和陇东打了败仗的士兵都聚到一块儿,弄了个陕西保安第6旅,还让韩子佩当旅长,想着这样能挡住人民解放军的攻势。
韩子佩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,他在国民党军队里一步步干起来,当过保安科的科长,也做过团长,后来还升到了警备司令部的参谋长,甚至司令的位子。
韩子佩虽说有点带兵打仗的本事,但放在当时那个大局势里,他那点能耐根本就不顶用。像胡宗南那样比他厉害多了的人,在解放军的攻打下都撤退了,韩子佩带着的那帮临时凑起来的队伍,哪里会是解放军的对手。
韩子佩打了败仗后,没乱窜逃跑,而是带着自己信得过的手下直奔华山,打算在那儿当个山大王。到了华山,韩子佩把道士们存的粮食啥的全给霸占了,然后又把华山的防守安排得妥妥当当的。
韩子佩安排好之后,所有能上山的路都被堵死了。华山嘛,从古到今都是以险峻出名。东、西、南三面全是陡崖峭壁,根本没法走。要上华山,只能走北面的那条弯弯绕绕的小路。
韩子佩剩下的那些手下,人数虽然不多,但要是没彻底搞定,那以后麻烦可就大了。特别是华山这种有名的地方,更不能给老百姓留下这样的危险。
彭德怀琢磨了一番后,打定主意要解决掉韩子佩剩下的那点人马。因为韩子佩那边人数稀少,所以他就把这个活儿派给了大荔军分区的路东总队去干。
接到任务后,路东总队的头儿马华亭立马召集大家开会,他直接说:“咱现在得赶紧搞清楚,华山上到底埋伏了多少敌军。”
接着,有人出了个主意:“华山这地方,上去难下来易,咱们要是把下山的路看紧了,敌人早晚得没吃的没子弹,那时候咱们就轻松多了……”
但路东总队政委王盛荣站了起来,直接表示不同意:“这样做可不成。据我所知,华山上那些道观里存了不少粮食,他们要是在上面待个一年半载的,难道咱们也得陪着守那么久?再说,现在全国局势发展得那么快,解放是迟早的事,咱们哪能一直等下去,等到全国都解放了才行动呢?”
王盛荣说完这番话,会场里顿时变得异常安静,一点声响都没有。
王生荣说到这儿,顿了顿,才继续往下说。要是咱们直接冲过去打,那士兵们的伤亡肯定少不了。所以啊,咱们得找条能上华山的道儿。前几天,我去附近村里转了转,有村民提起过黄甫峪那条路。
有个老爷子以前是从华山背面爬上去的,但遗憾的是,他后来因病离世了。不过我想啊,他家里人或许也知道那条上山的路。
听完这话,司令员马华亭马上接口:“政委说得在理,咱们不能干等着,得赶紧想办法把韩子佩这颗钉子给除了。政委给的这情报太重要了,就让侦查参谋刘吉尧带一个侦查小组,立马去把这线索摸清楚。”
刘吉尧接到指令,立马带着小队往黄甫峪赶去。到了一个村里,找了个热心的当地人问了问,找到了一个叫王银生的年轻人,他以前上过华山。刘吉尧跟王银生讲了他们的打算,王银生很爽快地答应了帮忙。大家伙儿一块儿把要用的东西都准备齐全了,接着就打算开始往山上爬了。
为了把事情办好,王生荣和刘吉尧仔细挑了要上山的人。刘吉尧那会儿也就二十七八岁,可他干侦查工作挺久,办事挺靠谱,所以王生荣就把这重要任务交给了他。他又另外选了6个战士,加上王银生,一共8个人,组成了侦查小分队。
这次活儿,王盛荣跟刘吉尧他们强调了好几遍:你们的活儿是探路和摸清敌人情况,在上华山那块儿,不是去干架。所以啊,你们得藏好了,千万别让人发现你们的行踪。
6月13日,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小分队就在刘吉尧和王银生的领头下启程了。王银生一马当先走在最前头,其他人紧跟其后。来到一个大概有60米高的陡峭石崖前,王银生停下脚步,回头说道:“咱们就从这儿攀爬上去。”
战士们抬头往石壁上瞧,那上面光秃秃的,一棵树影子都见不着,就剩些石头嶙峋地露在外头。这几个战士啊,个个都是部队里的佼佼者,军事技能没得说,但一瞅见这景儿,还是不由自主地心里一紧,暗暗吃惊。
王银生把绑着活扣的绳子用竹竿挑起,挂在了那块凸起的岩石上,他拽了拽,确认稳当后,抓着绳子噌噌就往上爬。见王银生爬得那么顺畅,战士们也不落后,照着他的样子,一个个也都麻利地爬了上去。
刘吉尧他们一伙人爬上石崖,再走了大概五六里的路,就到了那个有名的“飞云峡”景点。两座大山之间,就靠一根横着的烂木头连着。有个战士刚要把脚踩上去,王银生大喊一声,赶紧把战士拽了回来。这座不知道啥时候、谁搭的“独木桥”,因为风吹雨打,早就烂得不成样子了。
王银生拿起竹竿,使劲捅了捅前面,结果“啪”的一声,竹竿断成了两半。这时,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王银生身上,纷纷问他:“这下咱们咋过去啊?”
王银生琢磨了一会儿,然后把系好的绳子使劲往对面的山崖上一抛,稳稳当当地挂在了那边一棵松树的树枝上。他拽了拽,确认挺结实,接着就像荡秋千那样,“嗖”地一下荡到了山的另一边。
侦查兵们照着王银生的做法,一个个都顺利跨过了山涧。跳那会儿,谁也没细琢磨。等站到对岸了,大伙儿才意识到,想再原路返回这山涧,除非像鸟儿那样长翅膀,因为对面光秃秃的,连个系绳子的地儿都找不到。
回去的路没了,他们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孤立境地,啥都得靠自己搞定。这时候,刘吉尧想了想,开口说道:“箭射出去了就没法收回,咱得继续往前走!”经过一番努力解决各种麻烦后,他们一行人总算是爬上了北峰,藏了起来。
这会儿,大伙儿都在琢磨怎么搞定上头交代的任务。想按老计划撤回去,那是没门儿了,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。刘吉尧琢磨了一下说:“咱们人少势弱,要对付韩子佩,只能靠脑子了。为了把敌人搞迷糊,咱们俩俩一组排好,我点到哪个组,你们就大声回应,让敌人觉得咱们人多势众,吓得他们自己投降……”
侦查小队休整一番后,大概在半夜十二点,按计划动手了。八个人从四个方向悄悄靠近匪徒。月光挺亮,匪徒的身影看得清清楚楚。战士路德才悄悄挪到敌人跟前,拿枪紧紧顶住他,另一个战士瞅准机会,一把抢过了敌人的枪。
摸清敌人的底细后,刘吉尧他们一伙人就照着之前的计划,直接冲着敌人的老窝去了,发起了攻击。
韩子佩的队伍里,大多数人都是被硬拉来的老百姓,平时嘛,还能凑个数。但一碰到敌人,这些人投降比谁都快。就那么几个不投降的,剩下的全都乖乖举手,武器被收了,人也被看管起来了。
西峰那边的韩子佩,一听到枪声,立马给北峰打了个电话,问:“啥情况,那边咋有枪声呢?”刘吉尧接起电话,机灵地回了句:“嗨,就是哨兵手滑,枪走火了。”这么一来,韩子佩那边也就没再起疑心。
山下接应的队伍等了一整天加一宿,都没收到侦查小队的任何动静,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。就在这时,山上突然传来了枪声,他们立马意识到,山上肯定出状况了。
马华亭司令员一看情况不妙,赶紧下令,让守在华山脚下的队伍赶紧往上冲,强攻上山。
刘吉尧他们拿下北峰后,就留了两个战士看着俘虏,剩下的人由他带着,直接冲向北峰下面第一道防线的敌人。因为他们站得高,看得远,再加上山下的援军也到了,所以很快就干掉了华山北峰的那些敌人。
韩子佩在华山北峰失守后,就像是被困住的猎物,没办法只能乖乖举手认输。
六月底的时候,大荔军分区搞了个庆功大会,西北军区的副头头王维舟亲自到场,他站上台,大声念了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区发的表扬信,说刘吉尧是“特等战斗英雄”,王银生他们几个是“一级战斗英雄”。王银生呢,还在这天正式进了人民解放军的大门,成了其中一员。
彭德怀建议制作一部影片。
新中国成立后,彭德怀跑到陕西去检查工作。忙完正事,他还抽空爬上了华山逛了逛。站在山顶上,他瞅着四周的风景,就想起了以前带着部队解放西北的那些日子。于是,他忍不住感慨说:“要是能拍部电影,讲讲咱们怎么攻下华山的,那该多有意思啊!”
贺龙、甘泗淇这些西北地区的党政军大佬们一块儿说:“拍吧,解放西北那会儿,华山周边发生了好多场大战呢……”
彭德怀提到的那部电影,最后拍成了《智取华山》。不论是写剧本还是挑演员,《智取华山》的摄制组都特别下功夫。经过好几年的忙活,终于在1953年把这部电影给拍完了。
这部电影拍完后,就送到了中央去审核。那时候,毛主席、周总理、刘少奇这些大领导都亲自来看了。电影放完,毛主席就问旁边的人,电影里那些原型老英雄,现在过得怎么样了?
知道这些老英雄现在的情况后,毛主席说:“他们都是有大功劳的人,要是他们日子过得不容易,咱们得特别关照他们。”
那时候,朱老总瞅完影片后,就跟毛主席说了自己的想法:“咱能不能给这电影换个名儿,‘奇取'这个词,换成‘智取'咋样?”
毛主席乐呵呵地说:“不错,朱老总这主意真棒。”就这么着,电影的名字从《奇取华山》改成了《智取华山》。这片子一上映,观众们全都叫好。